欢迎来到时讯视界

时讯视界

全球首台自主升降网箱深海养殖平台亮相水产种博会暨海洋牧场产业大会

时间:2025-01-13 06:41:23 出处:休闲阅读(143)

全球首台自主升降网箱深海养殖平台亮相水产种博会暨海洋牧场产业大会_南方+_南方plus

11月24-26日,2023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首届广东(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大会在广州举行。平台在这场为期3天的亮相展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暨海洋水产种业科技和装备制造新成果集中亮相。

从0.1纳米的牧场微观尺度实现的基因育种科技,到漂浮在50米深的产业中远海域、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的全球海上“巨无霸”,从水产育种、首台升降深海水产养殖、自主种博监测、网箱捕捞再到加工等方方面面的养殖新型装备……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品种展和渔业设备演示区(以下统称为“展区”),近40家科研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在18个展位上各显“神通”,展现出广东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及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百家争鸣、千帆竞渡的生动局面。

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展区,展出了国内首台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

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展区,展出了国内首台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

耕海牧海,广东出彩

“全球首台”系列集中亮相

“养殖水体达到6万立方,来年下水后,将成为广东最大的深海养殖平台。”在展区里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位前的海上巨无霸“珠海琴”的模型了。展位前的工作人员介绍,“珠海琴”是国内首台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新型数字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配备的6个养殖网箱都可以单独升降,大大提高了出鱼方式的灵活性。

参观者们围在展位前,纷纷驻足拍照,听到“珠海琴”的实际长度达到105米是纷纷发出感叹。南方海洋实验室副教授黄硕介绍,该平台由实验室联合中山大学自主研发设计,其在抵抗恶劣海况、降低养殖成本和实现远洋养殖无人值守等方面也取得了创新与突破,在助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浪潮中展现出广东范式。

工作人员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位前,向参观众们介绍“珠海琴”。

工作人员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展位前,向参观众们介绍“珠海琴”。

今年,围绕落实广东省委“1310”工作部署,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广东沿海涌现了更多更新更强的智能化养殖平台,探索出了“大型养殖平台+重力式网箱”等类型的养殖示范区,打造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新高地。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珠海格晟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还亮出了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的模型。该养殖平台长66米,宽28米,集波浪能发电、制淡、养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突破了海上大型漂浮式波浪能装置无法长期稳定发电的系列难题。其具备20人居住空间和120KW海洋能供电能力,搭载了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检测和活鱼运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

移步到下一个展位,“澎湖号”的体型在湛江湾实验室正在建造的“湛江湾一号”面前显得纤细多了。“湛江湾一号”总长154米,宽44米,是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具备漂浮动力定位、绿色能源供给、自主航行避台功能,目前首型两座8万立方米的平台预计在明年分别在广东湛江和珠海下水,可实现南海全域养殖。

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模型。

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模型。

活体银鲳惊艳登场

海洋牧场菜单不断丰富

“这是我们用了12年才选育的生长速度更快的斑节对虾新品种‘海南1号’和‘南海2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员黄建华在展位前指着水缸内肥硕的斑节对虾向大家介绍道。面对前来参观的孩童们的提问,他也认真地指着另一个水缸里一条足有人手肘搬长的鱼回答道:“这个是卵形鲳鲹,养了2.5年单还不算长大。”他介绍,未来将选育出更能适应广东沿海环境、抗逆性更强、所用饲料更廉价的卵形鲳鲹品种。

像黄建华一样不断丰富海洋牧场菜单的还有浙江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亚军及其带领的海洋学院渔业发展专业的研究生们,他们在从宁波带来了非常名贵的东海银鲳活鱼。王亚军介绍,银鲳非常脆弱,有着“出海即死”的说法,在全球范围内都尚未研究出全人工养殖银鲳的技术。但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团队经过长达23年的研究,如今终于攻克了亲本驯化、鱼苗繁育和成鱼养成的关键技术难点,突破了投喂难、控病难、鱼苗难三大难题,让人工养殖的东海银鲳开始写入人们的食谱中。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团队经过长达23年的研究,终于让人工养殖东海银鲳成为可能。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团队经过长达23年的研究,终于让人工养殖东海银鲳成为可能。

王亚军团队带来的银鲳就放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海洋渔业实验中心的展位最里面的鱼缸里,仅有3个月大的银鲳活泼地游动着,令不少发现他的参观者们惊呼不已。

开辟三倍体牡蛎研发新路

砗磲繁育达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鱼和虾,现场还有不少贝类、海参、青蟹等水产品亮相。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展位前,摆着一排牡蛎,有普通大小的的二倍体牡蛎和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四倍体牡蛎,还有它们杂交产生的硕大的三倍体牡蛎。研究所副研究员秦艳平介绍,三倍体牡蛎生长速度更快、体型更大更肥满,但是过去国内一直难以实现自主繁育,所有的三倍体牡蛎种苗只能依赖进口。他们团队从2013年开始研究四倍体牡蛎的诱导方法,经过多年的尝试,2017年终于取得理论上的进展,并在2018年成功诱导出四倍体牡蛎。如今全国牡蛎产业每年产量达到62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是三倍体牡蛎。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展位前摆放的库氏砗磲壳引人注目。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展位前摆放的库氏砗磲壳引人注目。

在成排的牡蛎旁边,一个有成人手臂长的巨大的砗磲壳非常引人注目,厚实的外壳非常粗糙,内部却光滑炫亮。在这个巨大的砗磲旁的水缸里,静卧着许多比人耳朵还小的砗磲,颜色非常绚丽,引来游人无数。砗磲繁育增养殖及其遗传改良是砗磲生态修复团队长期坚持的事业。

秦艳平介绍,砗磲是珊瑚礁的卫士,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支柱之一,其对珊瑚岛礁具有保护作用,使后者能够抵抗海浪、海流侵蚀,但目前的砗磲已经被列为濒危物种。所以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砗磲种群的回复显着尤为重要。野生的砗磲大多都需要与虫黄藻共生才能存活,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顺利研发出虫黄藻“无应激”植入法,大大提高了人工繁育的砗磲幼虫变态率,每年可培育砗磲苗种超过100万个,无论是苗种产业化技术还是生产规模化程度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该研究所在南海岛礁投放了超过6万个人工繁育的砗磲,存活率超过60%,建立了3个砗磲增殖核心示范区,为我国南海砗磲资源恢复奠定了基础。

全链条推出全套装备

从养殖到加工一展无余

“自动投料机,真空式吸鱼机,自动杀鱼机和切片机,还有微晶冻眠机!”在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的展位前,看着集中亮相的12种新式水产养殖装备,一名参观者打趣道:“从养殖到加工,一套装备承包了鱼的一生。”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最新研制的真空式吸鱼机和离心式吸鱼机。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最新研制的真空式吸鱼机和离心式吸鱼机。

摆在整个展区最前端的是两个与人齐肩高的吸鱼机,锃亮的铁皮闪着阳光。“这个真空式吸鱼机和离心式吸鱼机是我们最新的产品,在国内都很少见,可以替代人工,大大提高收鱼效率。”广东农装所的工程师王水传在现场向参观者们介绍展位上的12台新式装备,问起最新的装备,王水传马上介绍起他们的微晶冻眠机:它可以让冷冻海产品产生的冰晶更小,最大限度减小冰冻对海产品的的伤害,解冻后的产品肉质口感味道更加接近鲜活的口感。

广东农装所一个展位就摆出了“一条龙”的水产养殖装备套装,其他展位也不甘示弱。广州海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摆出了多种系列十余种水下摄像机,其中深海摄像机系列最深可在6200米深的水下工作。广东芯悦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多种水下摄像机,还亮出了多款水下机器人,从清淤、水质监测到鱼虾监测,不同功能的机器人一应俱全。此外,还有水产养殖灯和深海网箱渔网等装备也吸引了不少参观的养殖企业代表和养殖户前来咨询。

【记者】李国华

【摄影】南农摄制组

【来源】南方农村报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