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了,这些知识点你get到了吗?建议收藏
时间:2024-12-27 20:29:24 出处:时尚阅读(143)
掌上梅州讯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第个自2009年起,全国每年5月12日被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j95月12日是减灾建议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日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识点收藏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逃生避险技能,第个才能在灾害发生时最大限度降低伤害和开展自救互救。全国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防灾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遇到突发灾害时,减灾建议我们又能怎么做?记者就这些问题咨询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日知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识点收藏面对不同的第个灾害,记住相应的全国预防和应对“秘诀”,可以在关键时刻救自己和他人一命。防灾
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
8日至9日,我市多地出现大风冰雹天气。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大风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j9除此之外还有雷暴、雷雨、飑线、龙卷、短时强降水等,都具有极强的破坏力,是人们不得不防的灾害性天气。在强对流天气即将来临时,应时刻关注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雷雨天气时,不要靠近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大树下躲雨,避免在高山顶上使用手机,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冰雹天气时,如在户外活动,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大风天气时,避开围板、广告牌、棚架等搭建物,机动车和行人应减速慢行,注意观察。
如何在汛期做好防汛工作?
近段时间雨水天气比较集中,正值汛期,市民应注意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号,恶劣天气时尽量避免出行,不在流水中行走,15公分深度的流水就能使人跌倒。暴雨来临时应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扑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关闭电源、煤气等设备,如住所出现严重水淹,千万不能游泳逃生,不能攀爬带电的电杆、铁塔,远离倾斜电杆和电线断头。同时对孩子进行防溺水“六不”安全防范教育(“六不”即不私自下河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人的陪伴下或者老师带领情况下下河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私自下水施救),提高孩子的汛期安全意识。
如何在火灾中自救?
遇到火灾保持镇静,必须穿过火区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身上着火,千万别奔跑,可就地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身处楼上,寻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如果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楼层不高时,可利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制成绳索,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等滑下逃生。楼层高,其他出路又被封堵时,应退到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用湿布料、毛巾等封堵着火区方向的门窗,并用水不断浇湿,同时进行呼救或用手电筒、白布摆动发出求救信号,绝不可乘坐电梯,也不可贸然跳楼。
除此之外,在家中也要时刻注意人身安全,如家中遇险可以记住以下应对措施:
煤气中毒:
不要使用直排式热水器,使用煤气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一旦有人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并尽快开窗通风,或者将其扶到室外空气流通的地方。
触电:
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火速切断电源。可同时利用木棒、皮带、橡胶制品等绝缘物品挑开触电者身上的带电物品,立即拨打120求助。未切断电源之前,抢救者切记用手直接拉碰触电者,避免自己触电受伤。
防灾减灾知识小问答
为了响应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梅州日报》联合市自然资源局在本版开设“防灾减灾知识科普”专栏,1周1期,共10期报道,通过精选系列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大家了解防灾减灾工作,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问:近段时间雨水天气比较集中,大雨过后易发生哪些地质灾害,如何防范、应对这些灾害?
答:在大雨过后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如果在山区行车途中遭遇崩塌,要注意:1、不要惊慌,应保持冷静,注意观察险情;2、如遇前方发生崩塌应停止前进,在安全地带等待,如果身处斜坡或陡崖等危险地带,应迅速离开;3、快速通过有崩塌警示标示的地带,千万不能多做停留;4、因崩塌造成交通堵塞时,应听从指挥,及时疏散。
如果遭遇滑坡,则要注意:1、不要贪恋财物,生命放在第一位,迅速撤离;2、行车中遭遇山体滑坡,应迅速离开有斜坡的路段,人绕道、车绕行;3、注意观察环境,如听到远处山谷传来闷雷般的轰鸣声、看到沟谷溪水断流或溪水突然上涨等,要警惕,很可能是泥石流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征兆;4、雨停后,不要急于返回,应等待一下再返回。
外出旅游也要注意防范滑坡,做到:1、在计划出行旅游路线时,避开滑坡的易发、高发区域;2、旅途中关注天气变化和自然资源部门发布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3、旅行行车途中,发现“滑坡灾害危险区”的警示标识,谨慎驾驶或尽量绕路;4、如果旅行途中遭遇滑坡,要向与滑坡运动垂直的方向逃离。
小编再给大家分享
防灾减灾日主题海报
全面了解防灾减灾知识
↓↓↓
综合自广东天气、健康广东
梅州日报记者:朱绮辉
编辑:罗欢欢